2017.9.27
今天继续北上,前往拿撒勒和戈兰高地
拿撒勒对于基督教徒来说,意义重大,这里是耶稣基督的故乡。福音书中描述他的父母圣母玛利亚和木匠约瑟夫住在这里。 在拿撒勒,天使长加百利到玛利亚那里告诉他她将因圣灵怀孕,所生的是救世主 ,耶稣在降生后以就是在这里长大。所以这里圣诞节的时候是无比的热闹。
不得不说谷歌地图真是很厉害,拿撒勒旧城小路各种蜿蜒,而我们竟然还找到了一个停车场,离圣母报喜堂很近。
拿撒勒是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首都”,七成居民为穆斯林,三成为基督教徒。临近周末时,就有很多阿拉伯人结束工作或学习回到拿撒勒的家中,阿拉伯人总是给我一种凶凶的感觉,所以街边的小吃我都没敢去买> <
圣母报喜堂,是罗马天主教宗座圣殿,天主教传统认为这里是天使加百列报喜的地点
教堂正立面就讲述了报喜这个故事:最顶上是青铜的耶稣像,他左下的浮雕为拿着白百何的天使加百利,右下为白百何象征的圣母玛利亚。底下是四福音使徒马太、约翰、马可、路加。门楣上用拉丁文刻着“道成了肉身,居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 1:14)
进入大门后院子右侧能看到个马赛克画廊,挂着世界各地送来的具有各自民族特征的圣母像,一共有43幅
这是来自中国的,送子观音哈哈哈
教堂内为两层结构,上层作为拿撒勒教区教堂可举行大型弥撒,祭台后面是非常精美的大幅壁画
教堂内主要的光源就是这个五十米高的白色穹顶,在外部实际上是个灯塔,象征世界之光。仰头看穹顶,又是一朵倒着的白百合,四周是他国赠送的圣母艺术作品。
通向上层教堂的旋转梯
下层则显得神秘幽静,中央是一个洞窟和四周环绕的教堂遗迹,洞窟就是信徒们认为玛利亚的家。祭台边上有块拜占庭时期的马赛克地板。
无处不在的彩窗,上面都有雕刻图像
圣母玛利亚雕像
来拿撒勒的很多基督徒旅游团,无比虔诚,对于我们这样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感触,但是他们却在每个景点前驻足许久。
不远处就是希腊东正教的圣母报喜堂,天主教跟东正教的区别,其实我也没有搞得很清楚,查阅资料如下:
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第一次内部分裂始于公元330年,这一年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随着帝国一分为二,以罗马为根据地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总部的东方教会也逐渐分道扬镳。在西方教会大发展的时期,东方教会却迎来了穆斯林的挑战。7世纪中期,崛起穆斯林已经占领了三分之二的拜占庭领土,伊斯兰军队曾两次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在外地的压力下,东方教会在教义及圣象的观点上,与西方教会分歧渐大。
1054年7月16日,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一次礼拜仪式上,罗马教宗宣布将君士坦丁堡牧首逐出教籍,君士坦丁堡牧首也还以颜色,宣布开除罗马教宗。东西方教会分裂成西方的天主教和东方的东正教,史称“大分裂”。
拜占庭帝国日渐衰落,东正教向天主教求助,未曾想到十字军东征的最后竟然是天主教自己人将君士坦丁堡洗劫一空… 最终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了拜占庭,将东正教最著名的索菲亚大教堂改建成了清真寺。而后才有部分东正教徒北上俄罗斯继续发展
东正报喜堂非常小,比起天主教的报喜堂,显得很寒酸
这个是著名的Mary’s well,这个现代重建的取水槽在旧水槽遗址上,取自一处地下泉水,是拿撒勒小村子最重要的水源。东正教会认为这里是天使来报喜时,圣母玛利亚正在打水的地点。
刚才也说过西方教会跟东方教会的一大分歧就在于,东方教会认为穆斯林之所以战无不胜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从来不画先知的圣象,于是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下令捣毁帝国境内所有圣象,这一举动造成跟西方教会的大分裂。 所以在东正教的教堂里,耶稣是以壁画,图像的形式存在,而天主教教堂里,耶稣大多以雕塑的形式存在。
话说拿撒勒依山而建,整个城区像个碗状结构被山围着,坡度极其陡峭,城中的路也很狭窄,而大家开车开得飞快,真的是很佩服大家的技术
我真的是非常庆幸自己租了一个非常小巧的KIA,没有像在冰岛那样组个SUV,因为全以色列都基本都是这类型的车,经济适用估计还是次要,重要的是道路确实很考验技术,哈哈
大家停车各显神通
这个坡绝对有40°,然而大家还要停在狭窄的路边… 我们尝试了半天也没有成功,只好开到山顶一个平坦的地方。
结束了拿撒勒,我们需要在下午15:00之前途径提比利亚赶到戈兰高地,因为那边晚了就会关闭,也没有那么好的视线了。
开着小车,一路狂奔,边吃薯片,开心。
前方就是加利利海,说是海,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湖,很漂亮
前往戈兰高地也不是个容易的事,首先导航上的golan heights是一个区域,并没有一个点可以导航,所以建议导航Annan coffee,这是山顶一个咖啡厅,这是浏览了好多游记的结论,我真聪明。
一路上很精彩,首先基本没有自驾车,我们很孤独的开着,而且不断越过雷区的警告,路遇坦克大队,以及正在演习中的军队
视频很精彩,可惜放不了,蜿蜒而上的戈兰高地
别的地方拖车上都是轿车,在这里拖车上都是坦克
我们的小车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坦克日夜不停的突突突的在演练
查阅资料。科普一下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以边界处的一块狭长山地,是叙、以争夺的战略要地。戈兰高地居高临下,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湖和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这里的降水量是中东地区最高,以色列40%的饮用水都来自于加利利海,而且还蕴含巨大的石油、风能资源,除去战略位置的独特,这些自然资源,可能才是以色列政府一直在戈兰高地归属权上如此执着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戈兰高地隶属法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1941年独立后的叙利亚拥有戈兰高地主权。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后,埃及、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叙利亚开始在戈兰高地修筑军用工事。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戈兰高地,但这一举动没有得到国际组织的承认。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联合约旦等其他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发动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这一天是犹太人的安息日,在伊斯兰斋月期间。在安息日,以色列全国都不工作,同时避免使用武器、电子器材、引擎、通讯设施等,道路交通也会停止,以色列处于战备最脆弱状态。由于事先准备不足,戈兰高地的以色列守军以50辆坦克抵抗阿拉伯500辆坦克,进行了一场异常惨烈的坦克大战,以色列军人几乎全部阵亡。虽然后来局势逆转,以军取得胜利,但牺牲惨重,当年的战场,被称为眼泪谷。
2011年叙利亚危机开始后,国内陷入长期的内战(非政府军背后撑腰的主要是伊朗,还有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以色列作为邻国也面料压力,双方开始相互炮轰,在危险的边缘试探…
我们今天到的地方属于以色列境内戈兰高地的非军事区,是1974年,在联合国斡旋下,叙以双发达成的协议,建立的军事隔离区,称为“脱离接触”,由联合国部队驻扎于此,负责监督双方停火。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来看一眼的原因,总是出现在国际新闻中的名字,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整个中东争夺的战场,一提起总是想起战火纷飞,如今也已平静多年
通往本塔尔山顶的沿路两边,是用坦克残骸制作的有趣的造型
耶路撒冷,大马士革,巴格达,安曼,感觉戈兰高地位于中东世界的中心…
曾经是以色列军队的战壕工事早已拆除了枪炮,仅有几个保持战斗姿态的士兵模拟战斗的场景
昔日的眼泪谷现在是一片片葱郁的农田,还有几个基布兹村庄,远处就是叙利亚
这里距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天气晴朗时,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一个天然的军事要地和天然屏障,谁控制了戈兰高地,谁就控制了主动权。
联合国驻军,话说这个Leica的光圈真的很难把握… 导致前几天的片子一直偏暗
远处的黑门山
游客到此一游照
我感觉吧,联合国军人整天在这里无聊死了,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游客找他们合影并且聊天,哈哈,一个来自瑞士,一个来自加拿大,每天的任务就是观测叙利亚那边的交火情况
这位的迷彩裤,靴子,完美融入了人家队伍…
战壕内部
游览完毕,山顶喝了碳酸饮料,心满意足的赶回提比利亚,今天晚上住宿在这个湖畔小城,明天即将启程约旦。
行走江湖最让琨哥头疼的估计是食物,中东地区的食物分为两派,1.地中海沿岸的以各种豆子为原料的食物;2.阿拉伯世界的各种沙威玛
今晚我们估计是在提比利亚最繁华的大街… 哈哈哈
走遍了都没有看得顺眼的食物
以一个沙威玛结束劳累的一天~ (对面吃的是pasta,天哪这位童鞋仍然没有吸取冰岛的教训,继续点了意面,我都不想上图了,全是各种cheese堆叠的意面,可怕),我们的晚餐时间一般是各种传图,P图,因为跟中国有6个小时时差,所以晚饭时,国内差不多都夜晚12点了,最后的黄金时间,赶紧发朋友圈呀~
BTW酒店的早餐的肉类大多都是这样的…各种熏鱼腌鱼,我最怕了 > <
提比利亚是个美丽的小城,有耶稣第二故乡之称。对于基督教徒来说,提比利亚是耶稣传教的舞台,充满神迹的圣地,如“传道收徒迦百农”、“五饼二鱼救众生”、“八福山上巧论道”等等。
但是我们对宗教没有特别的研究,所以也就没有安排这些景点,不会觉得遗憾,只是时间还是太紧张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