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和信仰

2010.4.14

清迈有大小300多座寺庙

我找了一天,想去听听禅课,据LP的指示,最有名的松德寺离市区有九公里远,觉得有点骑不动,就在市区转转。

33节日气氛浓厚的清迈,每个寺庙几乎都挂上了漂亮的经幡

31每座寺庙门口都有卖香和莲花的小摊,几个硬币就拿到一朵莲花,用于供奉

39

晨曦中的寺庙

34大小寺庙不计其数,围墙上都有跪坐的佛像

37有仿吴哥古寺的建筑

38寺庙都可以随便进入,清迈很宽松,不管是不是短裙吊带,都可以横冲直撞。

我脱鞋进到其中一间,有三三两两的小和尚在念佛。我正在上香,后面进来一群非常非主流的年轻人,女生清一色露脐吊带超短裙,男生染发打耳洞抽烟,每人扛着精良的泼水节必备装备——水枪,嘻嘻哈哈的声音从门外先进来了。我心里未免有些不悦,觉得这群人有点不尊重的感觉。

但是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一跨进大殿,齐齐把身上的装备卸下了堆在门边,烟灭在墙角,然后每个人恭恭敬敬的,额头触地,三拜九叩,而且黑溜溜的眼睛都肃穆的凝视佛像,整个身体近乎完全贴地,一群人无声而满怀敬意的上完香,出门之际,还有几个女孩不住低头对我露出歉意的笑,抱歉他们浩荡的队伍打扰了原本的香客,她舌钉的光在我眼前一闪而过。几秒钟后,我又听到他们疯疯打打的尖叫。

我惊诧的,不仅仅是他们行为和形象的反差,而是在这个微笑的国度,每个人都对佛教如此的敬重和笃信。我接触到的每个泰国人几乎都因此而展现出善良、温和、礼貌。

.

我来清迈的第二天,又被泼水又迷路,街角有个卖冰沙饮料的店,我就过去问了店主。店主是个看起来一脸油光有点奸诈的中年男人,我是预计着有他不耐烦拒绝的风险,但是四周的人完全沉浸在泼水的世界里,只有硬着头皮上。他接过我问路的酒店名片之前,第一件事是把烟熄灭了,手在围裙上搓了搓,两只手接过来仔细看了开始给我讲,大叔英语不怎么好,但是他一句一句的拼凑,我一脸茫然的听着,最后他冲过去把上面一个篷子一把扯下来盖住他的小摊,对我连说:wait wait wait,一个转身咚咚咚的跑回后面的巷子,不久他又急冲冲的跑回来,我一看,手上多了一张地图,外表奸诈的大叔真是无比耐心的给我讲解了路线,把地图塞到我手里算是送给我了。我实在是为自己的以貌取人感到窘迫而又为得到这么好的待遇而送了一口气,正在寻思着要不要买一杯东西表达一下感谢。大叔真的是看穿了我的心思,对我连连摆手,no no,no need ,no need,我只有尴尴尬尬的对他一谢再谢。

还能说什么,到泰国以来就不停的被自己愚蠢而无知的以貌取人和想当然block在一个区域,对于原本最纯粹的善良、温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用20年来的错误价值观去衡量和怀疑。

有一个信佛的朋友跟我说:“就像热水本来就会把你烫伤,冰水本来就会把你冻到,当你碰热水被烫到、碰冰水被冻到,还觉得吓一跳,这不是很奇怪吗?它们的本质本来就是这样啊。”

本质就应该善良的人性,应该互相信任的关系,被一个价值观扭曲缺乏信仰的社会列为“应该被怀疑”的行为,这是我的无知,也是可悲。

.

一路从越南走来,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不只是对这个社会知识体系的无知,更是对自己内心世界和真实性格的无知。

旅行,是让人认清自己多么渺小和性格弱点的好方法。一个人的时候,行为和思想不用展现给别人,这时候往往很容易发现自己真正的缺陷。

在越南,我对旅伴的流连和温吞表现很大的不耐烦,对自己的急躁和坏脾气真的感到绝望。

在吴哥窟,在40度的高温下,我没有毅力坚持攀登上每一座塔,非常非常不满自己的惰性,蔓延在生活的每个细节。

有时在要搭讪的时候,需要鼓足很大的勇气,在很多人的场合,宁愿一个人坐得远远的,我以前真的不认为自己是胆怯的人,但是现在我才敢直面自己,原来也是一个对别人充满了不信任,自大而孤独的弱者。

而且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浮躁和现实,让我丢掉最本质的善良和平静。

.

关于信仰,话剧《哥们哈根》里头一句著名的论断:人是无法真正观察自己的。面对于知识,人类能够想通的也就是那么一点点,所以才会有宗教,所以才会有信仰。若不承认这一点儿,人类将会变的无限自大。

为什么这个国度的人们会如此友好,平静,善良,温和。且不谈宗教作为政治工具对于思想的控制,只是单纯的从信仰的力量来分析。

长久以来我的求神拜佛无一不是一个期盼交换的买卖行为,佛主我今天给你上香叩拜,你保佑我家人平安工作顺利考试成功职场高升,待到他日事成,我定回来给你还愿。所有祈求的一定是这个结果,每一次的投资就等这个辩证法是否能神奇验证的问题,完全不会有心思去理解佛学的思想,观念,更不要说在日常的行为和思想中去在意这个方法论。我相信大多数的中国人和我是一样的做法。

之前申请香港学校时候看了很多传媒方面的书,里面有一个跨文化传播的章节印象尤其深刻,它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态度。文中有三种类型:Past-oriented, Present-oriented 和Future-oriented。南美文化关注当下,及时享乐;美国文化则是放眼未来的探索精神。而中国文化是怀旧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让我们习惯了以史为鉴,维护传统。因此我们拥护主流,相信权威,在乎结果。虽然学术的归纳是一种偏见,但是导致了我们为结果放弃过程的欢愉和思考, 对未来的不确定始终报以担忧,我觉得这基本上准确的描述了我们的民族心理。

我们信因果报应,却常常只为了好的结果多放几份香火钱,不去约束自己行为中的作恶。我们信因缘注定,却只为了相遇的美好而喜悦,不能为分离而释怀。没有办法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因为信仰的力量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却只是对结果担忧和祈求,结果只有两个:无限自大与功利的邪恶和失去希望的病入膏肓。

.

我没有在泰国如愿听到系统的禅课,但是无疑这个国家所有人的行为态度都让我思考信仰和佛教的力量。

我上大学以前,总是非常咄咄逼人,大学四年,磨掉一些棱角,知道怎么样用更聪明的方式去对待,去圆滑,成为一个稍微nice一点的人。来到清迈,泰国,我才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玩些小把戏而已,从方式上耍耍小聪明,说说好听的话,让大家就这么呵呵假笑着过去。最重要的是这不能给自己内心的平静,《南回归线》里面有句话,亨利米勒是用来描述情人之间的关系的:“我相信除非内心改变,不然便什么都改变不了。”我觉得这个在哪里都同样适用。

除非我真心觉得心灵美比外表重要,不然我夸奖你如火鸡般的衣服时还是会痛苦,除非我真的能够包容你的反应迟钝,不然我温柔的说出:“慢慢来”的时候一定是咬牙切齿的愤怒,除非我真的不care多金、房子这样的东西,不然我恭贺你找到富二代的时候还是觉得心中隐隐作痛。

内心要如何改变,我觉得归根结底是一个“欲”字,对于“欲”有了正确的看待,才能够有平和的心去面对与你不同的观点、人和事,不至于因为虚荣、自大、占有欲、利益和权力扭曲了原本的心的善良与平和。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是南怀瑾大师对金刚经的注释,这本书是朋友推荐来看的,这句话的意思解释为明镜亦非台的道理,你就是一面镜子,一切世间的是好是坏都只是欣然接受罢了。

其实仔细想想,用一个通俗点的意思来说就是欲望来之则来,这是可以滴,但是不要让它控制了心性。好比我站在汤臣一品前面,我不会心如止水,一定会涌起占有的欲望和渴求,但是只要我一转身离开,绝不让这个物质给我带来的感觉演变成无法控制的长久眷恋、贪恋和困扰。

要通透了这一点,世间所有的欲望都不会阻碍你成为像成为的那个人,那个你内心最满足和自我的实现。

.

但是这条修炼的路还很长,我想比这篇游记和我拖沓的时间还要长得多得多吧…

.

.

.

无关紧要的P.S. 果然不用windows live writer 发图片而直接用flickr的图要清晰多了…整个世界感觉都明亮了… 以后都辛苦用flickr吧!

无知和信仰》上有12条评论

  1. Ruai

    一生热爱回头太难
    苦往心里藏
    情若不断谁能帮我将你忘
    一生热爱回头太难
    情路更漫长
    从此迷乱注定逃不过纠缠

    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