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09年09月

功不唐捐——《困境与抉择》

       “功不唐捐”(”唐”古白话”空”字),来自佛教《法华经》,意思是说,世界上没有一点功德是白做的,没有一点努力是白费的;一个人的努力,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它会生根发叶开花结果。

      一年前读过此文,后来多次在不同的地方看到,每当自己迷茫动摇的时候,就会找出它来,再认真的读一遍。青年时代的困惑和迷惘人人都会有,没有挣扎过,就不会坚定地相信自己所要寻求的东西。彭教授的境界我遥不可及,只愿这篇文章能够一直给予我指引和思考。

      彭教授的人生哲学讲义系列的文章都非常值得一读,本篇也是他为此系列写的序。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前往:他的个人主页:http://ppsc.pme.nthu.edu.tw/prof/

     原载 台湾清华大学机电系系刊  《困境与抉择》    彭明辉教授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 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 人生的重大抉择 “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作不得了的事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作悲喜。可是对我来讲,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径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可能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长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著一个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 :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
  
  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
  
  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开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

开学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时光荏苒转眼三年,在我顶着烈日去买甜筒的路上遭遇家长与棉被的洪流时,才意识到原来又是一年开学季。

      清楚的看到对面宿舍里师妹们忙着把自己新衣服挂在衣柜与同寝室的人兴奋攀谈,家长们则忙着扫地挂蚊帐铺床拖地抹桌子还不停抱怨没有空调的寝室。想起那一年的9月,爸妈同样的身影,对我的嘱咐叮咛。

      校园里四处可见殷情的师兄,绕到计算机学院生活区,可以得到很多赞助商的礼物:“师妹,送你两包纸巾,累了可以擦擦汗~”还有人对你招揽:“师妹,要不要加入我们学院公关部呀~”“师妹,我们这里有很多生活用品,价格很优惠的哦~”心中爆笑之余不免得意这张沧桑的脸依然可以凭借身高优势冒充年轻的师妹啊~~

      没有课的人是空虚的,聊赖如我,每日起床时都会看见人流浩荡的涌动——嗯,他们中午放学了。每日看书写字忙自己喜欢的事,回顾自己前三年,有很多社会化的心态,让我把很多大学该享受的东西都浪费掉了,比如另一门语言的学习,比如和一位老师的深交,比如一段师兄配师妹的经典恋情之类-__-。

      大一时候现实而意气风发的我直到现在才明白,直到大家都跃跃欲试投入社会洪流中时才后知后觉,原来大学,是唯一一段时光,让人能享受一段绵长的不靠谱,一段被默许的不着调。

      有人说:当你充满野心时,会不断想接受新的事物和挑战,却无暇去想深处。让心灵安静一会,会发现新的收获就在身边。生命的真相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人生无限,世界无限。

      所以,如果现实没有逼我们走上社会拥挤的甬道,希望每个人都不要早早放弃可以仰望的星空,而钻进生活燃烧着的圈套。